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6 13:29:0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1

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如果本文仅限于对中华之不振的了解,仅限于对那段历史的拷问,仅限于对周恩来少年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钦佩,那本文的教学就是不完整的。慕贤、明理的目的是导行。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就是这节课教学必不可少的目标。为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我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解读“中华不振”让孩子们心海难平

感悟“中华不振”: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交流读“中华不振”的感受。

指名汇报朗读。说说“为什么看出中华不振?”。

可能感悟到的几个方面: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字串7

──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看出“中华不振”。

……

二、研读周恩来让孩子们心有所向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字串6

(相机引导学生结合修身课上周恩来和其他同学不同的表现说。)

学生自由表达。

师:这一次去了租界以后,周恩来──

──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专横跋扈。

──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中国人面对一个洋人,竟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男同学读──

师:这更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女同学读──

师: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三、直面现状让孩子们在与现实的对话中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

孩子们谈的志向和理想可能是粗浅的不确定的,但根植在幼小心灵中的民族情感却是长久的,甚至于能伴其一生。从大而言之,对改变经济上与发达国家悬殊,政治上受到一些国家影响,军事上受到日本等国家威胁的现状是意义深远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2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一、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中华不振”。课堂上,我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组织教学的。“中华不振”成了我解构、重组、整合本文的一条主线。

二、抓住“特写镜头”,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课文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让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层层推进的情感。课堂上我指数名学生读此语段,然后不失时机地加以追问: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这个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的什么人?三个“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匣子,说得十分动情,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朗读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强。

三、拓展文本,直面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出示补充材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火烧圆明园》让孩子直面历史,让孩子心海难平,让孩子心有所向,让孩子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课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心灵已受到强烈的震憾,与少年周XX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接着我创设情境多次让学生激情朗读周XX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时此刻,我仿佛觉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个个的少年周XX,学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了。直至课的尾声,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练笔:我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纷纷诉说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说得十分精彩。

结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总体来说,这次教学能站在新课程观的高度,本着为学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围绕“爱国——立志”这一主题,让学生在文本及与文本有关的多个材料中浸润、沉潜,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走进思想的乐园,走进智慧的王国……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3

1、“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联系实际,用谈话谈到志向,引入新课。

2、老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再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3、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提高习作水平。

4、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课堂机智,应变能力。

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改正,对于本节课一些较为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我也会继续沿用,并继续多在教材的钻研和课堂的调控方面多下功夫,不断地实践、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 ……此处隐藏6022个字……教学过程中零而不散,课堂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紧紧扣住“中华不振”,层层理解。

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教学,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但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很多,在课堂上既要落实一些词语,又要读通全文,还要体会“中华不振”,可时间是不够的。经过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就是第九自然段,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典型事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想像当时的画面,让学生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

二、抓住重点、难点、落实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难点从句段中领悟“中华不振”的含义,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因此,我把第九自然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段,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让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课堂上我让学生读,边读边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选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流,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中国妇女的遭遇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洋人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此时此刻,他可能在想什么?同学们,如果现在你就是围观的中国人中的一员,你会怎样想怎么做?这时学生思维被打开,个个说得十分动情,有的学生愤怒之火已被燃起。

三、结合实际,注重情感,更加深化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于“中华不振”的理解,还要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学生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感到钦佩,从而让学生知到自已读书是为了什么?从心底深处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结合实际,注重情感更加深化,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效祖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办公室的年轻老师们好学临时点将让我上的一堂课,作为年老的老师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就匆匆解读文本,匆匆地进行教学设计,匆匆地拿着一本书,一支粉笔,匆匆地走上讲台。没有书面教案(上课后凭着回忆补上了一个书面教案),更谈不上课件,可感触颇深,便作了如下记录:

一、教材解读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地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课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二、教学思路

本文教学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生平;汇报预习时查字典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情况。解决难以理解的词语:租界地、帝国主义、耀武扬威。

本课时的教学思路:

1、紧扣标题,打破顺序,直奔主题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题,以挖掘同学们的潜能,理解课题意思。接着,重点讲解第三部分内容,通过反复诵读文中周恩来两处以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制造悬念,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使同学们追索:是什么原因迫使周恩来有这等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呢?然后,再回过头来学习第一、二部分内容。于是,第一部分提到的“中华不振”和整个第二部分这一全文中的重点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听起来也索然无味。

2、朗读对话,理解字词,体会感情

(1)对第一部分内容中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部分加以重点指导,再现伯父当时悲伤与无可奈何的神情,以及少年恩来疑惑不解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神态,同时通过理解词语展示人物的神情,从而达到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2)抓住“耀武扬威、得意扬扬、紧握拳头、只是劝劝、哭诉、衣衫褴褛”这些词语,朗读第二部分内容,使租界里洋人、巡警的丑恶嘴脸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跃然纸上,同学们也知道了周恩来因此而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和他立下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报国立志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心海难平,心有所向,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当孩子们读到“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时,我说:“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是怎么想的?你要为谁而读书?为国家的什么而读书?”进行指名回答。有的孩子说:“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振兴起来了,我要为国家的繁荣而读书”;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越来越兴旺而读书”;还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而读书”……同学们心潮澎湃,热情高涨。

最后请同学们看课后习题中的“阅读链接”,它是周恩来去日本留学时回到母校,给同学们写下的有名诗篇。我让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并和同学们讨论发言,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学习前辈们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

4、讲读课文,抓住契机渗透写作常识

即将总结全文时我说:“同学们,课文写了三件事,哪一部分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它们又是用怎样的过渡句连起来的?找到读一读。”让同学们明白写文章时,要注意前后连接,学会承上启下,文章就会顺畅,读者就容易看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11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授课之始,我和孩子讨论了一会儿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结果学生的发言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说:“为了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读书的”,有的孩子说:“为了上大学来读书的”,也有的孩子说:“为了找好工作而读书”。当然,也有学生说:“为了当科学家而读书的”,引来了孩子们羡慕的目光。

我相机引导孩子要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树立崇高的理想。“志当存高远”,只有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小立志学习,长大了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才,造福于人类,才是孩子们读书的真正目的。紧接着,激发孩子兴趣,引导孩子走进了伟人周恩来总理的少年时代。

兴趣是孩子们认真学习的动力。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每个孩子的内心的真实想法,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次问答中,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此话题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进行真实表达。相比于平时严肃认真的授课模式,在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中,老师真正了解了学生的思想,才能对学生进行相应教育,也有利于日后个别教育。另一方面,这次谈话也激发了学生了解主人公周恩来总理的兴趣,这对孩子们阅读文章内容,感悟全文主旨作了很好的铺垫。

导入的方式千变万化,只要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兴趣,我们就应该积极采纳,让孩子不断进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