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4 17:47:09
一年级《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年级《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

现行人教版一年级语文配套阅读教材《小熊过桥》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拼音读物,孩子们非常喜欢,常常捧着它有滋有味地读着。

一天,我在批改学生的拼音日记时,发现一个学生的题目十分吸引人: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于是,我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他在日记中写道:老师,今天,我在读《小熊过桥》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编书的叔叔阿姨真是太粗心了,竟然把《登鹳雀楼》的诗人写成李白了,应该是王之涣才对呀!读完王境的日记后,我忙不迭地翻开《小熊过桥》一查,确实如此。这是我们老师、甚至编委都忽视的问题,竟然被一个7岁的小男孩发现了!除了表扬孩子的观察细致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平时对优秀古诗文的积累,这是多好的学习习惯呀!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在班上极力鼓励表扬,而且还动员王境小朋友写信给编委的叔叔阿姨。在这一股“东风”的劲吹之下,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浓了,读书也更细心了,从课外迁移到课内,学生质疑的能力、辨别的能力、反驳同学错误答案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教学《一去二三里》时,学生才读了一遍课文,就有同学高举着小手:“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二’的‘一’读第一声,这里的‘一’怎么读第二声?”瞧,多好的发现!为了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我出示几组带有‘一’的词,如“一个、一位、一辆”等词,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紧接着,学生又有新的发现:“老师,‘家里’的‘里’读轻声,课文里读第三声。”学生通过比较,知道了它们的不同含义。课堂上,常常有这样、那样不同寻常的发现,有时都让你招架不住,不让他们说,看着孩子们失望的眼神,真是于心不忍,如果一味地学生畅所欲言,又怕时间来不及,真是挺矛盾。

学生真是一个个宝藏,里面的能源取之不尽,就待老师怎样去开发、挖掘,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探究的兴趣。多发现一些问题,多解决一些问题,甚至开发一些新课题。

一年级《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2

新教材对认字、写字的要求不同,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减轻学生学习写字的负担,又尽可能让学生多识字,尽早地进行阅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识字量明显加大。为了帮助学生识字和巩固识字,我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能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和文字多次见面。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放手让孩子自主识字,畅所欲言,只要是孩子想到的,积极给予鼓励。利用生字卡片识字,做“小小邮差”、“火眼金睛”、“开火车”等游戏。让孩子轻松快乐地阅读识字。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把新课标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

一年级《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3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首先要借助课文中的插图来引导学生进入意境。通过利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

其次我再一次出示古诗,请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古诗,再读课后生字三遍。然后请他们在诗中找出生字划圈,读三遍,再全诗读两遍。这个设计,首先学生能整体感知全诗,再通过读准字音认读生字,就着将生字放回具体语境中,既可以帮助学生读准全诗,同时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理解。然后指名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其他孩子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为一读得是否准确,二你觉得哪句诗句读得最好?哪句诗句还读得不够的,你来试试看。目的在于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对整首诗的意思我并没做多大的解释,个人认为看图说话时孩子已大体对诗句的意思有所了解,在此环节就不必重复了。

第三,本篇课文的教学是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重要的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因此,我从田字格的结构教起,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写字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一”。出示课件“一”在田字格的方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最后,配乐诗朗诵。学生伴随音乐自由朗诵,强化印象,学生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古诗的教学并不是一蹴就成的,诵读、理解诗意还需要多次的教学才能很好地落实下去,尤其是朗读,怎样读出韵味,还需要深究探讨的。

一年级《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4

修订后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是首流传非常广的古诗。“一去二三里”使人想到诗人郊游或因事外出,一走就是两三里路;“烟村四五家”则是诗人看见沿途炊烟袅袅,几户人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仿佛让人看到数座亭台耸立,路边的野花昂首怒放。

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作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区分两类字的不同要求,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有10个。对这些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要求会认的有5个字,只要求读准字音。同时还要求掌握9种基本笔画。这9种基本笔画和10个要求学会的生字,都将为学生今后大量识记和书写汉字奠定基础,作用不可忽视,教学中要将识字作为重点,还要注意两类字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

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并且让学生用不同符号画出要求“学会”和“会认”的字,对这些字要多读几遍,然后出示生字卡片,采取多种形式反馈两类字字音的掌握情况。10个要求学会的字,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插图,反复朗读进一步意会。而5个要求会认的字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读完课文后,应集中指导学生认识笔画、识记字形、书写汉字,要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九个基本笔画应引导学生了解笔画名称、运笔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认识笔画的同时练习书写笔画,通过实践加深认识。生字的书写一定要强调笔画顺序以及如何在田字格内写得端正、匀称,同时还应十分重视教给孩子正确的执笔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加强朗读、背诵的指导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教学时要多读。要力避对古诗的词句做主动的讲解。否则,不但会破坏诗中形象的完整性,损害诗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不能旁证博引,探幽发微,把学生弄得懵懵懂懂。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牢记心中,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理解。

古诗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要让学生通过小声读、齐读、分组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教师可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例如:教师可用轻松、舒缓的语调朗读本诗,让学生体味到一种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利用朗读的律动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同时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读古诗要强调背诵,哪怕学生一时不可能完全理解,但熟读成诵,时间久了,就会逐步理解。因此,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有助于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可使儿童在舒缓的读诵、细细的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诗中情境

诗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本诗,可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这样整首诗的内容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调动起来了。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本诗,还可以让学生各自读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然后动笔画简笔画。学生作画,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形象化了,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所以本课教学如能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也是理想的手段。可在教师、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一年级《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5

第一课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饶有趣味的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村风景,巧妙地把一到十的数字镶嵌其中。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观察课本插图,说说插图里都画了些什么,然后引出课题《一去二三里》,接着请他们读一读童谣,用铅笔圈出本课的.生字。因为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大部分孩子都已经认识了,因此教起来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比较顺利。而就童谣本身来说,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已经能背诵,但存在朗读拖沓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进行了纠正,不过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这是一项需要时间慢慢来的工作。就整篇课文来说,我认为难点在于字的书写。孩子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是从这节课开始的。在认识了田字格之后,我指导孩子们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告诉他们字不要写得“顶天立地”。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对写字还是很有兴趣的,一笔一划写得可认真的。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字写得不够好,就一直擦,直到写得自己满意了为止。对这样的孩子,我及时进行了表扬,同时告诉他们一笔一划看清楚,找准位置再写,这样就不会不停地返工了,《一去二三里》这节识字课就这样上完了。从整体来所,条理比较明晰,结构也相对较为完整,但是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引入做得还是不到位,比如在介绍课文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让孩子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课文中,而不是单纯地为识字而识字。“绘声绘色”地上好一堂课,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一年级《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6

《一去二三里》是一篇看图读韵文识字。课文是一首古诗,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田野画面。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可效果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

一、指导看图 初步感知

遵循一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发言较热烈,当学生说到看到这么美的桃花,想去摘一些时,我就马上进行思想教育,注意了教学的人文性。可是,在学生说话时,我没有及时让学生说出事物的特点,如:( )的小桥,( )的桃花,( )的房子等等。可见说话训练不到位。

二、诵读课文 理解字义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是先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努力营造着一种让学生想读,要读的氛围,然后我再范读,让学生模仿老师边读边想像,学生读完后,我就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热情和渴望.最后又很自然地引导到学习生字上。但如果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能及时地让学生把朗读与图片结合起来理解古诗,那就更好了。比如可提问:当你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认识笔画,指导写字

写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整个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时,我首先教给学生笔画名称,接着就指导书写“一、二、三”三个字。我本以为这三个字非常简单,只要学会一“横”就什么都会了,却忽略了刚开始学习写字的一年级小朋友,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何况要写好一“横”谈何容易。我在教学时没有范写一个,书空一个,再临摹一个,而是三个字一块儿范写、书空、再临摹。这是我这节课最不成功的地方。

总之,这节课对我来说是有得也有失,有思也有想,这对我以后的教学会有一定的启发。

一年级《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7

这篇古诗是一年级的学生在结束汉语拼音的学习后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诵读这个课型,虽然有很多孩子曾经读过古诗,有的可以背出几十首,甚至上百首古诗,可是那种读背和古诗诵读课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在第一次古诗诵读课上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诗题、诗人,了解一首诗有几行,有几句,通过诵读古诗认字,同时借助图片了解古诗的大意,并且通过熟读达到成诵的目的……可以说这次是学生与古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如何让学生做好这第一次“亲密”接触?

首先从简单的内容入手,第一次学习古诗诵读就像我们第一次和一个陌生人的人见面一样,我们并不了解这个人,我们只能看表象。比如说,这个人他长什么样,叫什么名字,是男是女,是哪里人等等。所以学生在初见古诗诵读这个课型的时候我首先从学生所能直接看到的表象入手,一边板书诗题和诗人的名字一边告诉学生哪是诗题,谁是写这首诗的诗人,他叫什么名字。然后通过自己板书示范让学生明白这首诗中那些字是生字,怎样把它们从诗中圈出来。并且告诉他们这首诗有几行,再让他们猜一猜这首诗有几句,使学生了解到什么是行什么是句,以及行、句间的关系。这些方面作为教师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来,再简单不过了,往往就被忽略掉了,不会作为一节课的重点,可是这些对于学生第一次学习古诗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正是古诗学习的基础,同样也是一年级学生阅读起步的基础。

然后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理解古诗,有的学生会背很多的古诗,可是却不理解古诗的意义。在古诗诵读课上我们就要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古诗诵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在处理这一教学难点的时候就运用了诗文边的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方法了解古诗所写的小山村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其中“烟村”、“亭台”这些词语学生可能弄不明白,我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烟村”是什么,“亭台”是什么,使学生理解诗句变得简单化了。再让学生通过想象,使我们大家和诗人一起都置身于这美丽的小山村中,从而体会诗人的感受,最后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们一个个都读得兴致勃勃,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最后一定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总结,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古诗诵读这个课型他们不了解,还有很多学习方法他们更是不知。及时地归纳总结,加深印象,使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教学生圈生字时,我就适当进行点拨,问学生:“你们以后再碰到条形格中的生字也能像今天这样圈得又快又好吗?”这一问就提醒了学生以后碰到生字也应该像今天这样把它圈出来。还有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候,我首先通过有感情范读告诉学生要想读得跟老师一样有感情就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去想象,去体会。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这种方法来体会诗人的感受。学生在很好地完成了古诗诵读的任务后我又及时地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读、看、想仿佛已经让自己置身于那幽静、美丽、古朴的小村庄中,体会到诗人的感受。有的同学还试着将它背了下来,像这样的课就叫做古诗诵读。今后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在古诗诵读课中学会更多的古诗。”既让学生了解了“读、看、想”的学习方法,又让学生了解到这一学习过程就是古诗诵读的过程。学生以后再遇到这样的课型就不会感到一知半解甚至是陌生了。

学生的“第一次”可能教师们曾经教过很多次,这些第一次往往因为习以为常而被忽略掉,从而痛失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最好时机。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把握时机抓住这些第一次,使学生在第一次与文本的接触中真正做到“亲密”。

《一年级《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