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10-17 09:11:03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9篇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本课时在全册书中的位置:

年月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在本册书中是一个独立单元。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学过时、分、秒和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利用万年历,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想,讨论,发现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难点:发现并掌握平年、闰年的特点与规律。会判断平年、闰年。

二、说教法

讲授法、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方法、练习法

三、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四、说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初步感知年月日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开国大典和上海世博会两段视频,让学生提取其中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主持开国大典,xxxx年5月到10月在上海举行了举世瞩目的世博会。

将课本上静态的历史事件动态的呈现。让学生重温当时激动人心的场面,十分具有情感与视觉的双重冲击力。

2、合作交流经历探索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计算等活动过程。

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认识大月、小月,然后逐步探索出平年、闰年的特点与规律及全年天数。

(1)认识大月、小月

认识大小月时,利用网络,给学生提供了“电子年历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工具和环境。学生可以轻松查找到1900年——20xx年每一年每一月的天数。此时教师选择1998年——xxxx年的年份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填写学习卡,师生共同汇总。引导学生从大量的、不同的年份中发现大月、小月的排列规律。即:一年有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是大月,有31天;4、6、9、11月是小月,每月有30天。

这个学习活动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探索权、发现权还给学生,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既深刻、又有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对于大月小月天数的记忆,给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记忆方法:拳头记忆法,同时为听力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准备了歌诀记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在学生充分认识大月小月的基础上,教师追问:刚才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提到2月,那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呢?由此质疑,顺利的转入本堂课的难点——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与2月的天数有关。

(2)认识平年闰年和全年天数

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我采用考考老师的形式,让学生随机指定年份,我准确的说出那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让学生产生对老师崇拜的心情和对知识好奇的心理。在此,老师说明:实际老师是找到了一个法宝,你们想知道这个法宝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发现规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每年二月份天数,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当学生为自己找到算法洋洋得意时,让学生算算未来21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2100÷4=520,没有余数肯定是闰年时,再通过万年历来验证,却发现2100年2月只有28天是平年,既而产生困惑。此时,我提出问题:谁能再列举几个整百年份呢?引导学生说出xxxx年、1900年、1800年时。我再次追问:他们又分别是平年还是闰年呢?引导学生通过万年历进行搜索,同时出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使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这里,还为学生提供了视频闰月的产生这个内容,让有能力的学生课后学习。

在探究全年天数时,为了避免机械的记忆。通过讨论比较得出简便的方法,知道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这样培养了学生求异、求佳的思维。

3、活用教学内化整理知识点

课堂小结时我采用提问题、学生总结的方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概括,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是回顾目标进行检测,通过测评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补救,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测评时,我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紧扣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既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察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4、拓展提高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整堂课将数学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生认识这些知识后,引导学生通过查询有意义的历史年份,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五、说板书

年月日

大月31天

小月30天

平年28天

二月

闰年29天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并学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参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考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大队旗、中队旗、小队旗;每个学生准备剪拼的图表、剪刀等。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少先队大队队旗,要求计算大队旗的面积。(长120厘米,宽90厘米)

2.接着出示红领巾,要求计算红领巾的面积,提出求三角形的问题。

二.出示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这堂课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你们先想一下,这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要求)讨论后投影片映出: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三.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 ……此处隐藏10204个字……接近、一是估范围,先分散后总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2题

40×20xx×5060×30

47×2334×5868×35

50×3040×6070×40

(1)每组3道题,上下2道题可以口算,中间一道题要列竖式计算。请大家任选其中的一组题进行计算。

(2)独立计算。然后把这3道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说说自己的发现。

(中间算式的得数比上边算式的得数大,比下边算式的得数小,可以用上、下的算式来估算中间的算式)

(4)那这个算式最接近多少呢,我们也来估算一下。(学生估计,全班交流)

重点说一说第3题的中间一题,这里出现了35这样的中间数,当出现这种数的时候,我们一般看另一个乘数,看它接近哪个整十数,如果是把它看大的,那么就把35看小,如果是把它看小了,那就把35看大。

2、游戏:选一选(“想想做做”第3题)。

课前发给每个学生1800、2800、3500、4800、1000、1800、600、1200等数字卡片。

让学生进行找朋友的游戏,如果你认为你手中的数利用估算的方法能填入老师出示的括号中,请起立。

教师逐个出示

24×53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第1题可引导学生来完成,让学生理清题意,清楚第1部分是估范围;第2部分是估接近。)

37×65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28×32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76×59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让选择正确或错误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适时反馈。

小结:两个乘数分别看做比它们相近的较小的整十数和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而把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最接近。

3、书本P37第4题

师:其实估算不仅在我们数学计算时有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估算。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写作文的例子,让学生了解。

出示题目。

说说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估计这里大约有多少个字?(学生列式估计)

全班反馈。

4、“想想做做”第5题

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样想的?

(1)48×24≈1000(元)

(2)38×24≈800(元)

(3)28×24≈600(元)

小结: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估算。第2种比较合适。

[本课的练习分了专项练习,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三类,练习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思考性。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理解的深化。]

四、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介绍“你知道吗?”

五、布置作业

六、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对知识进行梳理,纳入知识结构,同时也为日后的回忆提供了线索。本课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估算

(1)20×40=800

估计(2)30×40=120

(3)30×50=1500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经历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初步学会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

4、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根据《标准》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以往教材相比,这部分知识在结构上与义务教材大体相同,但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2、内容分析

本内容是教科书的第82~83页例4及练习二十的相关习题。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应该说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从学习长度单位的进率到学习面积单位的进率,是认识发展的一次突破。学好本课内容,不仅能巩固前几节课知识,还能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为以后学习立体图形打下基础。由于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受负迁移影响,学生计算面积进率时容易出错。例4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教材采用1∶1的比例画出了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至于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

教学重点是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是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切实参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三、教法、学法

1、由于学生在以往生活、学习中较频繁接触周长等一些进率为10的单位,受相邻长度单位进率为10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相邻单位进率都是10的错误迁移。再加上三年级学生思维分配力较弱,有时在计算中会顾此失彼,出现错误。因此,要加强对比,寻找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相邻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它们的进率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

由于学生还没学过用100乘、除,所以只要求学生口头推算。如要求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可以这样想:因为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个平方厘米,8个平方分米就有8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800平方厘米。又如要求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可以这样想:因为每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300里面有3个100,就是3平方分米。

2、学法点拨

(1)面积单位进率的推导与直观图象相结合。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如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图片中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摆,或画、或算来得出1平方分米=1000平方厘米的结论。

(3)要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面积单位换算时,老师要注重学生想的过程,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4)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推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