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汇编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说教材内容:
《瀑布》是新世纪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全诗共三节,分别描写听见瀑布的声音、远看瀑布及近看瀑布的情景。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渗透识字10个,会写8个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熏陶,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课文的语言,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感悟到诗歌语言的美,体会瀑布的雄伟与壮观。
3、体会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说教法
根据这首诗特点,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学生带入情境。
三 、说学法
运用情景教学法,教学时要通过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和想象的能力,指导学生写好生字。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进入正题。
1、师板书“瀑”,问:有什么好办法记这个字?能为它组个词、吗?板书: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小诗歌《瀑布》。齐读课题。
[随课题识字,注意识字方法的指导,“认—想—写—用”有层次,有方法,在具体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还实现了分散识字的目标。]
2、过瀑布吗?在什么地方见过?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用心感受庐山瀑布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自己读课文,用笔划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提醒注意读书姿势)
2、同桌一人一读遍互相听读课文。如果他读得好请你伸出大拇哥夸夸他,读的不准的地方帮帮他。
3、出示词语,学习词语。 自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仰望”是什么意思?做做这个动作。
出示文中句子,自己读,指名读,指导读。
出示生字,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指导写“丈”。
[初读课文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笔读书的习惯;词语的理解有方法,尊重低年段孩子的认知规律。]
课中操休息。
(三)品读课文,感悟意境。
1、生字回到课文中,你还能认识他们吗?自己再读课文,要求:不仅读准字音,还要不添字,不漏字,把句子读通顺。
指名读课文。要求:注意听,听后评价。
课文大家能正确又流利地读下来 ,如果能读出自己的感受那就更好了!下面我们试一试,老师相信你能行!
2、 读第一小节。
(1)自己读一读,感受到了什么?交流。
(2)课文是怎样写声音的?找一找,划下来。
(3)指名读。“叠叠的浪”是什么样的?什么声音?谁能模仿?能读出这种声音吗?自己读,指名读。“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呢?你能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
(4)看课件后再读这一小节,读得不够理想教师范读,配乐读。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是这一段的难点,运用多媒体素材,突破难点,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帮助学生读好课文,体会语言的美妙。]
3、 读第二小节。
远远听到瀑布这么动人的声音,走,我们加快脚步,去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好吗?这时,山路忽然一转,看到了什么?
指名读,问: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示图)观察:你看到的瀑布什么样?
指导读第2句,读出瀑布的壮观。
指导读第1句,读出作者的赞美感叹之情。
多么壮观的瀑布美景啊!请你自己大声读这一小节。指名读。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孩子对瀑布的全景缺乏感性认知,借助多媒体画面帮助孩子还原语言描绘的画面,补白孩子的脑海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接受美的熏陶。]
4、读第3小节。
加快脚步,我们现在站到了瀑布的脚下。又看到了什么?自己读,想想瀑布又是怎样的?指名说。
(示图)分别指导读好这两个句子。
男女合作读这一小节。
[这一段的学习,先引导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想象力;再适当运用多媒体,提升孩子的感悟,升华情感,引导孩子达到学文、入情的高潮。]
(四)以读代讲 情感升华
瀑布多么美呀!再读,你会更加感受到它的美。下面我们随着动人的音乐,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首优美的诗歌吧!配乐齐读。
大自然中还有很多象庐山瀑布这样美丽的风景,利用空闲时间,请你走进大自然,去欣赏更多的美景吧!
(五)作业
1、背诵小诗。(全体都完成)
2、如果你愿意,画一画你亲眼见到的或者从电视等其他地方看到的瀑布,为它配上一首自己写的小诗。(自主选择)
板书设计:
声音
瀑布
样子
说课稿 篇2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纪伯伦《组歌》中的《雨之歌》,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散文诗,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经过本单元前面散文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散文诗的基本学法,而这篇文章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负有总结归纳升华的重要责任。因而这堂课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的重要一课。
2、我的教学设想是:纪伯伦的《组歌》共有2篇,分别是《浪之歌》和《雨之歌》。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浪之歌》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基础上鉴赏名家的及同龄人的作品从而指导写作。本课只 ……此处隐藏9994个字……已经接触了物理生物化学这些科目,知道了一些科学家,所以我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那个学生说一说都知道哪些科学家,用旧知引入新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的殿堂,领略一下科学巨匠们的风采,读读他们的故事。
2 新授过程
(1)明确教学目标,学生了解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
(2)关于主要三位科学家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成就,我设置了一张绘制有科学殿堂的幻灯片,走进科学殿堂有红、黄、蓝三扇门,每扇门对应一位科学家,学生可任选一扇门打开。
(3)学生随机选择打开任一扇门,关于科学家的成就,教师出示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学生讲故事、举例子、阅读名人名言、体会科学家的高尚品质和精神,教师引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家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4)除了这三位著名的科学家之外,近代科学文化史上还有其他领域的代表人物,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完成知识表格。
3 课堂小结
正是因为这些科学家的杰出贡献,才使人类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开创了科研的新时代,共同构建了改变人类人类命运的科学殿堂。
4 课后作业
(1)通过对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学习,比较一下他们身上还有那些你不具备的素质。
(2)《成长资源》第23课基础知识梳理
说课稿 篇8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②叶绿体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过程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4.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的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依据:①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②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养高效应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发展,关心社会问题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利用。
说课稿 篇9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最大认识困难在于对碰撞过程中系统的能量是否守恒(动量守恒较容易),以及对碰撞中瞬时的过程性理解——即此过程从发生到结束虽然时间很短但依然是一个有初、末态的过程。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本节课从问题的提出、分析、讨论,再到应用,一以贯之的以定量的实验现象为基础去丰富学生的感知,以促进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有效认识并借此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和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等基础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的意识和能力,但是能把物体的受力与运动状态有机的结合,进而根据原理的特征对过程进行有机分解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物体的受力和状态变化对运动过程进行有机分割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对碰撞过程中动量和机械能的守恒或不守恒的深层理解
3、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材处理:
在结构上,教材首先根据碰撞中能量是否守恒,将其分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再详细讨论弹性碰撞中的各种情况,再介绍对心碰撞(正碰)与非对心碰撞(斜碰),总结碰撞的一般规律,并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碰撞进行分类;最后是拓展视野——展示生活生产中由宏观到微观等各个层面的碰撞。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以研究碰撞为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基本的现象研究的思维过程。即为“观察实验→提出疑问→分析推理→总结规律”。先从观察生活中的碰撞总结碰撞特点,学生倍感兴趣和深有体会,能够在内心产生共鸣。后用一个经典的演示实验的分析,揭示了常见现象中的不寻常之处,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无疑是对弹性碰撞的理解,这个过程的基本步骤为“提出假设→理论推理→实验检验→总结规律”。在分析过程中,以问题为纽带,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直至最终推理得出规律。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 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第二, 设疑激发兴趣过程;
第三, 第三,理论分析推理过程。
文档为doc格式